作者:Lanli 來源:X,@yorkzhong
1. 模塊化區塊鏈的組成部分:
?執行層:Rollup/ L2/L3,執行用戶/智能合約所需的計算,理解為一臺計算機
?DA:執行層的所有原始交易確保在這里進行存儲,以待后面校驗和確認,可以理解為數據庫
?結算/Settlement:校驗/確認/Finality,用戶可以在這里發起反駁,需要用到DA里存儲的執行層原始數據
?還有一層是共識層:這個主要是Layer 1的內容,在這里不贅述。
2. 三個層次的主要技術棧或者代表產品:
執行層主要有:
?OP Stack
?ZK Stack
?Cosmos Stack
結算/Settlement大約有3種:
?Eth layer1
?Dymension (與Celestia合作的settlement)
?Layer2本身 (例如Arbitrum,可以作為次一級Layer3的settlement)
DA大約有5種:
?ETH blob/ Danksharding
?Celestia (獨立的去中心化DA)
?Near DA
?EigenDA/MantleDA (利用 ETH restaking的DA)
?中心化DA (Validum模式)
圖1是一個Near做的不同DA的比較。這里以太還有一個終極狀態的danksharding沒在里面,當然也合理,因為以太暫時還沒確定danksharding 的時間表(坎昆升級是4844, prototype Danksharding)。
從技術角度,以太Danksharding和Celestia是最去中心化的,因為都用到了抽樣技術,這樣降低了節點的性能要求的同時可以做到大帶寬。
EigenDA次之,也用到了抽樣,但是EigenDA是寄生于以太,其節點數是以太的子集。
其他的應該沒用到抽樣,例如NearDA的去中心化程度就相當于Near Protocol的去中心化程度。
3. 模塊化區塊鏈的組合方式:
以上大約創造了3 * 3 * 5 = 45種可能的組合,例如:
?Arbitrum: OP(執行層技術棧)+ETH L1(結算層)+ETH blob(DA)
?Mantle: OP+ETH L1+MantleDA
?XAI: OP + Arbitrum L2 + 第三方DA
可謂百花齊放
4. 不同模式的安全性差異
這些不同的組合有什么區別?除了費用和TPS上的區別之外,以太系當然會維護以太的“正統性”,比如Vitalik認為如果不用以太的DA,那么以太沒法保證資產能夠安全撤出。而他把所有除了以太DA之外的方案統稱為"Validum"。(圖2)
當然這是一家之言,不過用“短板理論”,比如說你在以太上結算,但是DA卻用了另一家(比如near),那么你實質上得到的是Near級別的安全,因為取安全的最小值。
另外一個角度,Celestia的理念之一是輕settlement、重DA、重社會層(哈,就是社區)。
比如說,你是一個celestia上的RU,然后項目方作惡了,這時“社區”可以選擇用celestia上的DA做一次硬分叉,完全重構這個鏈。這也是一個角度吧,不過聽起來像是核威懾。
5. 未來的結算層
以下為個人推測,僅作參考:
未來的結算層將十分稀有,大約2-3個主要的結算層。這里涉及幾個問題:
?資產的跨結算層的跨鏈仍將會是難題,但是在同一個結算層內的資產跨鏈相對容易做到安全。
?更復雜的是互操作問題。首先互操作是未來必然的一步,web2互操作性非常強,很難想象web3的未來是不能互操作的,那將是極大的退步。而互操作,將要求同一結算層,不同結算層之間因為finality、協議沒法協同一致,所以不能進行互操作。Cosmos的IBC也主要強調是IBC體系內的互操作。
?另外,結算層的去中心化成本和經濟安全要求較高,所以大約只會有2-3個吧。比特網是否能成為結算層之一,還待觀察。目前了解到的是比特幣的utxo模式尚不夠支持做結算,也許未來升級后可以。
6. 未來的DA層
DA層可以已經如雨后春筍出現,核心內容是DA 并沒有那么難。最簡單的一個單機就可以做DA,最復雜的如Celestia 那樣做抽樣下的去中心化。
順便說一下,用抽樣模式做的去中心化,節點越多帶寬越大(想象一個p2p電影下載網絡),這塊也是具備網絡效應的,所以我認為最終不會有太多這種“去中心化抽樣的DA”。
但是其他形式的DA則沒有限制,可以有無數個。
在這里我們可以打個比方,DA就是存儲,占據成本又很高。如果你不嚴格的要求以太級別的安保服務,選用哪家DA就是一個成本和安全之間的衡量。
原則是:價值越大的服務,DA應該盡量安全。
因此,未來的DA也許是分散的。即使如此,也許有7-8家主要的DA也許就夠用了。
7. 對以太的敘事影響(個人推測)
如果未來的DA層很分散,那豈不是對以太不利?
DA的壁壘確實不是很高,以太的DA有其優勢,但也確實存在價格高的問題。但是以太DA仍然可以像蘋果那樣吃掉最高端、利潤最豐厚的部分市場。
以太的未來敘事應該是L2的互操作性,就是說,在以太上的layer2之間,是可以互操作的。這個應該是別的公鏈很難硬蹭的。
互操作是否能有價值捕獲?當然可以,其實ATOM 2.0的 白皮書已經給了一些idea,以太再次借鑒一下也不是什么大問題。
總之先有價值后,捕獲總是不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