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道說區(qū)塊鏈
關于A股,我在去年開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過之后,就再也沒有寫過了。
期間,在每次推特交流時還是會有聽眾問我對A股的看法,盡管我也發(fā)表了自己不變的觀點,但真正落筆寫文章我還是沒有寫過。
為什么呢?
因為這個投資市場給很多投資者留下的都是極其痛苦的回憶,而我的觀點卻是在唱反調,所以寫這個話題實在是不討好。
對A股,我一直以來表達的觀點都是一致的:
我覺得A股會在2024~2025年間有一個牛市,而且這個牛市恐怕會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不過在A股走到牛市之前,我此前的預估是大概會在3000點左右徘徊,最低估計也就是2800點左右。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去年出現(xiàn)所謂的“政策底”之后,股市連像樣的反彈都沒有而是持續(xù)下跌。直到2024年的1月22日,上證指數(shù)跌穿了2800點,收盤于2756點。
這種跌勢我想是不少人(當然也包括我)此前很難預料到的。
在這種狀況下,我覺得不能再僅僅只把A股的走勢作為投資市場來看待了,而要作為另一個更加基本的趨勢來看待。
所以我覺得很有必要在當下這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再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基本邏輯和想法。
1. 在當下的中國,投資市場扮演的角色超過以往
經(jīng)歷疫情的這些年,我們見證了太多的“史無前例”。這些“史無前例”導致一方面我們面對的國際形勢日益復雜,另一方面曾經(jīng)在我們國家經(jīng)濟領域熠熠生輝的若干行業(yè)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減緩、崩盤,有些甚至已經(jīng)徹底消失了。
在一系列外部和內部因素的疊加之下,我們普通人已經(jīng)越來越明顯地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刺骨的寒冬。
這種寒冬已經(jīng)直接體現(xiàn)在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持續(xù)幾年外資的離開、持續(xù)幾年大廠的人員變動、每年一千多萬大學生的去向、靈活就業(yè)者的增多、連外賣入職的門檻都在迅速提高。
在這樣的狀況下,對于不少個人來說,“靈活就業(yè)”的收入恐怕是不夠的;對國家來說,作為三架馬車之一的“消費”也是不容易達到預期的。所以,幾乎只有在其它渠道增加個人收入或者個人財富才能解決諸多問題。
而這個渠道只有投資市場。
因此,在今時今日的中國,我認為投資市場的重要性已經(jīng)超過了改革開放以來的任何過往時期。
2. 能惠及大眾的投資渠道只剩股市
說起增加普通人除工作之外的收入或者財富,在我們國家,可以數(shù)的出來的途徑大體有下面這幾個:
A股、房產(chǎn)、理財、貴金屬、收藏品。
在這幾個大類中,收藏品屬于小眾,無法惠及大眾。
貴金屬在多數(shù)狀況下只是保值,很難增值。
理財分兩大類,一類是高凈值理財,另一類是普通理財。高收益高風險的高凈值理財這幾年全面暴雷;安全可靠的普通理財多數(shù)只比貨幣基金的收益稍高一點,它很難給普通人帶來較大幅度的財富增值。
真正能夠惠及大眾,并且產(chǎn)生廣泛財富效應的只有房產(chǎn)和股市---------這已經(jīng)在全世界被廣泛驗證了。
過去30多年房地產(chǎn)的發(fā)展讓無數(shù)普通個人和家庭實現(xiàn)了財富的驚人增長,堪稱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財富效應的奇跡。
但這幾年房產(chǎn)的崩盤已經(jīng)實質打掉了房地產(chǎn)的金融屬性。我認為在接下來的十年內,房地產(chǎn)恐怕很難再復現(xiàn)曾經(jīng)那種廣泛的財富效應。
所以算來算去,普羅大眾僅剩的投資渠道基本只有股市。
而且股市和房產(chǎn)不同,房產(chǎn)有相當高的進入門檻。而股市低到只要有1000元人民幣就可以投資基金。
所以股市也是最廣大的投資市場。
在昨天股市收盤之后,我看到網(wǎng)上的一些留言已經(jīng)透露出部分投資者絕望的情緒。坦率地說,那些投資者已經(jīng)不單純是“投資者”而是期望在股市中續(xù)命的求生者。
所以說在當下,一部分普羅大眾對股市的期望恐怕不僅僅是資產(chǎn)的升值而更多地變成了維系生存的需要。
3. 關于A股
很多讀者或者聽眾問我為什么看好A股時,我除了講一些邏輯和思路之外,還會提到一個更加根本的判斷:那就是A股從長期看不僅是經(jīng)濟的反映,更是國運的象征。所以如果我們相信這個國家的國運,那我們就有理由相信A股不會長期徘徊在3000點上下。
我今天依舊持這個觀點。所以我還是從最基本的國運來判斷A股未來的走勢。
這個走勢只有兩個:一個是向南,一個是向北。
假如這個運程是一路向南,那么不僅A股,所有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市場恐怕都會向南,無一幸免。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普通老百姓除了把錢存在銀行存定期、活期、買國債以及買一些黃金、白銀等貴金屬之外,恐怕也做不了任何其它事情了。但靠這些是難以實現(xiàn)財富的大幅增值的。
假如這個運程終有一天向北,那么當運程再次啟動時,我認為在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市場中也只有A股有希望向北。
我前面說過,我是不大相信房市在近十年內還有機會大幅向北的。
所以上面這個邏輯簡單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
如果運程向南,所有人民幣資產(chǎn)無一幸免;如果運程向北,僅有A股有希望。
4. 我們還有多少時間?
當下我們面臨的這個狀況,無論是經(jīng)濟還是各方面的復雜形勢,我估計在短時間內是不容易改變的,甚至大概率會越來越嚴重。
這就更凸顯A股的重要性。
既然我認為A股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國運的未來,那么什么時候我們能夠判斷這個運程是繼續(xù)向南,還是啟動向北呢?
我認為這個時間不會太久。
在此,我們不妨回想一下我經(jīng)常和大家分享的一個底線:我總是說我們要留足18個月的生活費,保證我們在萬一的狀況下還能維持自己的生計。
我相信我的大部分讀者都是有一定風險意識的。可即便是這樣,我們有多少讀者真的能留足18個月的生活費呢?
我的讀者是如此,不要說更廣大的普羅大眾了。
也就是說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未必為這個底線做好了準備。
這是對個人而言,其實對大到國家的實體而言,很多基本的戰(zhàn)略儲備也是大體上按這個時間段來規(guī)劃的。比如美國的戰(zhàn)略石油儲備大概是維持國內需求139天(4 ~ 5個月),我國的糧食儲備是大概200~300天(半年 ~ 一年)。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熬過了艱難的2023年;我們恐怕還能咬牙熬過一點也不會輕松的2024年;可2024之后呢?如果2025還是如此,我們能有多少人堅持下去?
所以我覺得能夠顯現(xiàn)運程的時間點不大可能晚于2025年,也就是說A股的分水嶺最晚就是2025年。
如果2025年前A股能夠起勢,那我依舊相信它會進入一個我們想象不到的牛市;可如果2025年年末A股依舊沒有起勢,那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要考慮的恐怕就不是在A股投資掙錢的問題了。
這就是我最底層的邏輯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