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瘋魔,不成活。
比特幣現貨 ETF 還沒最終消息,整活的樂子人們已經忍不住了,就是代價可能高昂。
先有人往中本聰地址打了百萬美元的比特幣,群眾驚呼教主復活,1月7日,又有不知名富豪花了 1.5 個 BTC,約合 66000 美元往比特幣主網上刻了 8.93 MB 的亂碼數據。
這個世界太瘋狂,銘文都給 SEC 當伴娘。
圖片說明:花費 1.5 BTC 的亂碼銘文
圖片來源:https://twitter.com/ord_io/status/1743768753991500155
吃瓜群眾在震驚之余,也在紛紛猜測其用途和用意,Arweave 創始人 Sam 也順勢表示,“Arweave 存儲同等數量的文件,僅需要 0.06 美元,約為比特幣的百萬分之一,并且表示 Arweave 已經經歷五年的運營,足夠經過市場的考驗”。
實話實說,Sam 的表態不完全是蹭熱點,Arweave 最早確實以“永久存儲”概念聞名于世,但是其網絡規模整體較小,并且社區內部并不團結,至少 Irys 前幾天還在鬧分叉。
也在此順便提及下后續,Sam 和 Irys 已經和好了,他們不分家了,但是這種生態內部的公開矛盾竟然如此草草收場,我也是無法評價,至少在穩定性上,Arweave 還需要更長時間的考驗,至少保證數據本身不會被分叉。
由此,比特幣的永久性反而得到強化,Arweave 能不能保證 200 年的存儲時效無法令人確信,但是大家都相信比特幣活到 2140 年沒啥大問題,畢竟,比特幣的五輪牛熊,萬億市值不是開玩笑的。
在比特幣現貨 ETF 最終結果出爐前,諸如此類的“花活”不會少,難道真的會有人相信花 66000 X 7.17 = 473,220 RMB 是為了開玩笑吧?!
合理猜測,我認為這應該是 ORDI 的一次作秀,如柯南所言,真相永遠只有一個。當然福爾摩斯也說過,When you have eliminated the impossibles,whatever remains,however improbable,must be the truth.(排除一切不可能的,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那也是真相)。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現如今的銘文市場已經到了一個拐點,根據 CMC 數據,最近一周銘文走勢一路下滑,似乎 100 美元已經成為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夢想,如何吸收更多關注目光呢?
可選的一個方式是整狠活,6.6 萬美金對于個人散戶來說很多,但是對于某個項目方、莊家而言,也很難說的上是多么高昂的公關費用,但是已經上了各大媒體的版面頭條,“出圈”效果一騎絕塵。
并且,最近的比特幣主網手續費,一周內已經大跌了差不多 80%,相較于一周前的每日 300+ BTC,1 月以來基本只有 150 BTC左右,接近腰斬, 7 號更是只有 70+ BTC,再這樣跌下去,不要說等不到比特幣現貨 ETF 幣價一飛升天了,連旱澇保收的銘文手續費都要沒了。
超凡的主張,需要有超凡的證據(Extraordinary claims require extraordinary evidence),目前并無證據,通篇只有猜測:
匿名地址
無效信息(亂碼數據)
使用銘文協議,而非通常比特幣區塊刻錄方式
銘文生態疲軟之時
通過對以上信息的梳理,個人錯誤的可能性基本被排除,如果是經常使用銘文的老玩家 OG,不會不熟悉銘文操作方式,斷然不會一直出錯;然后是個人留存重要信息,這樣的可能性也不大,因為目前可見的信息完全是亂碼數據,真正的加密數據方式不會如此潦草。
那么在排除以上可能后,只有兩個選擇比較靠譜:
行為藝術,有錢不花死了白瞎;
公關活動,經過天價 NFT 時代的老韭菜們應該印象深刻,2021 年 Beeple 的作品拍出 6900 萬美元,為瘋狂的上一個牛市寫下來最好的注腳;
足夠高的價格足以狂賺眼球,在這個推理邏輯中,這是比較大可能的答案,當然,如果是真的失戀了發瘋,那也算情有可原,就算我說錯了。
銘文火熱一直是波動的量子疊加態,迄今已經走過了 3 個小周期,只不過 2023 年 10 月以來接續的較為完美,但是目前的銘文是肉眼可見的不太活躍,如果這時候加一把新柴,說不定就能繼續小陽春。
以上評論,全為猜測,如有爭論,還是我對?
Someone spent $66,000 to inscribe data onto Bitcoin. No one knows what it says.
https://twitter.com/ord_io/status/1743768753991500155
https://x.com/samecwilliams/status/1743920661431468192?s=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