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產業,在相當程度上是一個內容創意產業,數不清的英雄人物,都希望用各種創意吸收注意力,完成代幣的 TGE,把你手里的大餅和 U,換成我的嶄新 Token,潮汕小馬哥看了都自愧不如。
4 月15 日,Optimum 完成由 1kx 領投,Robot、CMT Digital 和 Spartan 等知名 VC 參投的,募資 1100 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進程。
在金額之外,Optimum 還屬于愈發少見的區塊鏈基建賽道,在 Move 系公鏈后,市場上對高性能 L1 概念已經不再買單,穢土轉生的 Sonic(Fantom)和新入局的 Berachain,更像是圍繞“復雜”代幣經濟學的仙股。
公鏈已成定局,更令人難繃的是,大多數公鏈、L2 都是云端定制產品,如果說 CEX 都是 AWS 大客戶,那么去中心化的公鏈可能同在一個服務器上。
Optimum 勇氣可嘉,但是如今真的還需要去中心化高 TPS 產品嗎?
Optimum 效仿 Celestia 截流以太坊 L2,給出了虛擬化存儲和索引層的另一種可能。
Optimum 自帶光環,并不是 1kx 或者其他的 VC 給予的,其創始人 Muriel Médard 是 MIT 教授,作為Random Linear Network Coding (RLNC) 技術的發明人之一,她在分布式系統和計算機基礎理論方面有超過 20 年的研究經驗。
換句話說, Optimum 具備僅次于 2017 年那一波的圖靈獎得主的幣圈創業起點,而 RLNC 成功撬動了千萬美元,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
RLNC 誕生于 2003 年,聚焦于在不更改現有互聯網底層協議的基礎上,更安全、高效的傳輸數據,更具象的說,網絡信息的傳輸是一個不斷復制、以量補質的低效過程,不確定交互雙方或多方的網絡狀況時,互聯網傾向于多次傳輸同一份信息,以降低“丟包率”。
具體來說,網絡信息傳輸只有兩個辦法,第一是量大管飽,多次傳輸,遲早可以將信息發送過去,多試試總歸有好處,第二是等待接收方的明確回復,延長時間來降低數據量損耗。
RLNC 表示兩者都要有,既省時間,又省空間,多快好省的建設鏈上信息傳輸新時代。
RLNC 的思路重在降低信息傳輸的損耗,通過對數據進行切割,形成多個數據塊或包,隨后對數據包進行常數編碼,比如一串信息被分割成數據塊 1,2,3,4,5,6 個。
每次嘗試對 1,2 進行編碼,加入不同的隨機常數項,形成
?數據包 1 = 隨機數 1 X 數據塊 1 + 隨機數 2 X 數據塊 2
?數據包 1 = 隨機數 100 X 數據塊 1 + 隨機數 200 X 數據塊 2
可以對數據塊進行混合配置,形成多個一元二次方程式,這樣一來,任意兩次接收都足以構反解出原始的數據包,更多的數據塊,可以多次配置。
和傳統的信息傳輸方式相比,RLNC 可以將信息的傳輸難度降低至常數級,極大降低傳輸功耗,因此被廣泛用于云計算、IoT 和 P2P 等場景中。
那么,這和區塊鏈有什么關系呢?
在 Muriel Médard 看來,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多次重復備份,索引難度極大、耗時極高的分布式系統。
因為任何一筆賬單信息都需要全部節點記錄,所以有兩個辦法來提高效率:
1. 第一是提高節點的吞吐能力,即 Optimum P2P 產品,利用 RLNC 幫助各節點提高運行效率;
2. 第二是為以太坊等現有系統來搭建臨時索引層,將常用信息、時間敏感信息臨時存儲,借助計算機的 RAM 概念,推出 DeRAM 產品。
那么,這和 Celestia 有什么關系呢?
回想 Celestia 和 Vitalik 的愛恨情仇,Vitalik 認為只有使用以太坊主網或者 EigenLayer 做 DA 層的 L2 才能叫 Rollup。
以太坊為 L2/Rollup 提供安全性,L2/Rollup 為以太坊的 Blob 空間付費,價格公道,合情合理,而 Celestia 的策略是“我這里有更便宜的 DA 層出售”,雖然大家知道沒有以太坊安全,但勝在量大管飽。關于 Celestia 和 DA 層概念,可以參考之前寫過的以太坊 Rollups(STARKNET)戰事終結,新敘事 DA 待發。
Optimum 的思路也是如此,通過 RLNC 技術,可以提供更廉價的訪問性,并且由數學機制來保證其安全性。
從技術角度來說,Optimum 的確可以降低節點延遲,以此來增強節點的盈利能力,但從現實來說,以太坊的集中化基本已成定局,原因無他,效率更高。
在具體實現上,Optimum P2P 得到先期推廣,而 DeRAM 還在研發中,在 Optimum 看來,區塊鏈屬于典型的“缺芯少魂”半殘狀態。
從現代計算機系統架構而言,具備輸入輸出和 CPU、操作系統,以及存儲功能,構成了馮諾依曼架構。
Optimum 認為,現在的區塊鏈沒有內存,只能用操作系統直接去調用硬盤(節點)的數據,關鍵還是 3.5 寸軟盤,所以要加上 RAM(內存)功能(RAM 不等同于內存概念,這里做了簡化)。
當然,EVM 或者以太坊作為整個公鏈體系的核心,笨重是很難徹底解決的問題,就像 DOS 系統帶不動 4090,Optimum 理論上可以和任意 L1/L2 進行融合,即 Scale Any Chain。
其實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公鏈擴容和提速已經達到臨界值,大多數公鏈和 L2 架構在云服務上是不爭的事實,從激勵節點加入 Optimum 網絡來看,這更像是新項目爭奪大戶的信任度,先拉高 TVL,再擇機出貨給散戶。
在看到 Optimum 拿到融資后,第一反應是 VC 幣的重生?
從 Decentralised.co 的融資數據來看,4 月的半月融資已經快追上 3 月份全部金額,尤其是 a16z CSX 兩次出手,分別投資 Ambient 和 Glider,在特朗普造成的不穩定世界中,給了一絲絲的確定性。
Optimum 也正式加入混戰,雖然個人不看好其和以太坊的融合前景,但是從預期的代幣和技術探索上,仍然值得我們關注,還是那句話,Sonic、Berachain 其實跟技術進步沒有太大關系。
有些新想法,總歸是好的。想想以太坊身上還有哪些要素可以拆解出來再 token 化,留給各位 Founder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