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特朗普加密新政的邏輯

訪客 2周前 (03-24) 閱讀數 129 #區塊鏈
文章標簽 前沿文章

作者:孟巖的區塊鏈思考

特朗普重返白宮之后,在加密領域的一系列表態與行動引發廣泛關注。隨著相關政策逐步落地,一個包括加密資產儲備、穩定幣、RWA(現實世界資產)和新式 ICO 的政策輪廓漸顯。從邏輯上,它不僅服務于特朗普“重振美國”的地緣戰略目標,更在悄然構建一種與 AI 技術深度融合的未來金融基礎設施。不過由于特朗普種種離經叛道的行為,他的加密新政也引發了大量的爭議甚至嘲笑。為了更清楚的認識這個話題,我邀請久居美國、長期跟蹤研究加密數字資產行業的邵青博士進行對話,討論了特朗普加密新政的政策邏輯,并就其在 AI 革命背景之下可能的變數與其他國家的反應進行了探討。

TL;DR: 特朗普加密新政的本意是為全球數十億民眾提供“認購美國”的新通道,即使用美元穩定幣購買鏈上美國資產,從而對沖美國實業空心化和債務高企給美元國際地位帶來的威脅,為美元霸權和美國實業復興贏得時間。但這一政策真正不可預判的變數是加密技術與 AI 融合可能產生出來的聚變,數千億甚至上萬億智能體彼此之間通過區塊鏈進行資源調度和協作,這將全面改變人類經濟、軍事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動世界加速走向技術的奇點。

一、為美元贏得時間

孟:我們開始看到一些具體跡象表明,特朗普團隊正在系統性地推進一套新的加密政策框架。你在美國,目前美國的相關行業對這件事情有何反應?

邵:確實,自 2024 年中以來,特朗普及其團隊在加密領域展現出一個革故鼎新的形象,在大選時期從公開發言到捐款接受,再到支持特定項目,乃至親自發迷因幣,令多數人大跌眼鏡。當選后則在第一時間成立了幾乎囊括所有重要部門決策者在內的數字資產政策工作組,宣誓要在 180 天內推出針對加密行業的全新監管框架,讓美國成為“世界加密之都”。然后在過去兩個多月里步步為營,實打實的推進相關政策落地。最近又宣布比特幣儲備和加密資產存儲,召開了首屆白宮加密峰會。以往絕大多數科技創新是企業拽著政府走,但在加密行業,美國現在出現了明顯的總統本人親自破風引路,企業跟在后面去跟隨的局面。據我來看,美國的高科技產業總體上對于這個局面心理準備不足,只是到了現在才開始認真考慮和應對。近期與穩定幣支付、現實世界資產(RWA)相關的融資迅速升溫,但總體上還處于早期。

孟:特朗普本人的執政風格是難以預測,圍繞加密資產,他以及他的家族做了很多出格的事,再加上他在其他領域的一些看似顛覆性的操作,很多人認為特朗普在加密產業也是在“胡鬧”,不過是為了自己家人撈錢。您剛才這么一梳理,顯然這種淺薄的看法不攻自破。至少在加密這個領域,特拉普的動作是具有連貫性的。怎么看待這些舉措背后的主導邏輯?

邵:我的觀點,不僅是在加密行業,其實特朗普本次執政,與上次截然不同,具有非常清晰的目標和戰略,他的不可預測性和顛覆性,其實是為了破壞現有的建制,為他推行改革措施減少阻力。你不妨去美國傳統基金會網站上下載 Project 2025 的白皮書,一讀便知。他的加密新政,是符合其總體戰略的,所以這一系列行動看似出格,但把它們放進更大的戰略框架下觀察,會發現它們并非孤立的操作,而是構成了一套完整且具有內在邏輯的政策部署,其核心目標是利用加密基礎設施重塑美元的全球可達性與可投資性,支撐美元的國際地位,從而為美國制造業回流與資本重定價贏得時間。

孟:您能具體拆解一下這個所謂“完整政策部署”的路徑結構嗎?

邵:我將其歸納為五個連續步驟,彼此嵌套,環環相扣。第一步,是輿論和觀念層面的松動。特朗普先不直接修法,而是通過言語、姿態、政策信號,甚至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出格行動,打破了拜登政府時期建立對于加密資產“洪水猛獸”般的心里束縛,建立了“加密 = 創新”這一新的敘事框架,使得共和黨與傳統保守派逐步接受加密行業作為戰略資源的一部分。

第二步,是建立美國國家數字資產儲備,包括聯邦建立的比特幣儲備和加密資產存儲,以及部分共和黨控制的州政府公開持有比特幣、公開談論以太坊等主流資產的儲備角色。這一行為的隱含含義是:美國政府層面,或至少其一部分,正在把加密資產納入“戰略金融資產”的預設范圍,從而提升加密資產的共識等級。

第三步,是穩定幣監管框架的確立。這是整套計劃的政策中樞,因為只有在一個合規的美元穩定幣體系下,數字美元才能借助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全球可觸達的特點,成為全球資產投資的結算與發行媒介。而這也正是 Coinbase 和 Circle 在政策層面頻繁與共和黨人互動的原因所在。

第四步,是現實世界資產(RWA)上鏈。包括美國國債、美國大公司的股票、公司債,房地產抵押貸款等高流動性或可證券化資產。此舉可將“投資美國”的行為從銀行賬戶遷移到區塊鏈上,從資本市場遷移到鏈上 DeFi 體系。

最后一步,是啟動“可監管的新型 ICO”機制。這不是簡單地復制 2017 年的狂潮,而是以某種方式恢復“鏈上募資”的合法性,釋放鏈上風險資本供給能力,使之服務于美國國內產業融資,尤其是制造業鏈條的重建。

孟:聽上去,這是一個層層推進的政策包,但它是否真的具備戰略上的邏輯閉環?加密資產與美元霸權之間,長期以來是緊張關系,這種關系如何在特朗普版本的加密新政中被重構?

邵:你的問題切中要害。主流加密敘事強調去中心化、去美元化、跨境流通,而美元戰略長期建立在對清算系統、銀行監管和資本賬戶開放程度的控制之上。它們之間確實存在結構性張力。

但特朗普試圖調和這種張力的方式,是“吸納而非對抗”:他不去壓制鏈上的金融創新,而是試圖將其轉化為服務美元的新基礎設施。

這個思路的核心是:美元并不一定要通過銀行賬戶傳播,它也可以通過鏈上傳播,只要其單位仍然錨定美元本位。換句話說,只要全球投資者在鏈上使用的是美元穩定幣,投資的是美國 RWA,美國依然在收取“鑄幣稅”、掌握定價權。

更進一步講,通過鏈上穩定幣+鏈上資產,美國甚至可以規避傳統金融體系中越來越強的合規和地緣摩擦,實現金融“去摩擦化”。這是一種地緣金融權力的延展手法。

孟:那這個模式是否真的有吸引力?您怎么看它對美國以外經濟體的潛在沖擊?

邵: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政策路徑的最終目標不是內部產業重建本身,而是吸引海外資本以鏈上方式“認購美國”。簡單說,就是讓全球投資者拿著數字錢包,買入美元計價的鏈上國債、企業股票、創業公司股權及其他資產通證,從而完成美元在 Web3 時代的“再錨定”。

這個模式的吸引力,在于它用數字原生的方式降低了全球資本進入美國市場的門檻。而其沖擊性,在于它挑戰了其他主權貨幣區對資本流入流出的控制能力。如果新興市場的資本開始繞過銀行體系,直接通過錢包進入美國鏈上資產市場,這種“金融螞蟻搬家”式的資金轉移,將削弱本地金融政策的有效性。

更長遠看,美國可能借此重建一種“金融網絡中樞”地位,成為全球資產鏈上發行、結算、清算的終點。任何一個對美元地位構成潛在挑戰的經濟體,都必須認真思考這種路徑帶來的競爭壓力與治理外溢。

二、ICO 機制與美國創新融資結構的重塑

邵:關于上面提出的這五步當中,其實我最沒有把握的是所謂的 “新型 ICO”。似乎是這套加密新政中最具爭議也最具突破性的部分。它在現實中真的有落地的可能性嗎?又會如何支持技術與產業創新?我知道你在這個問題上有投入了很多時間去研究,有什么結論嗎?

孟:這個問題在中文領域里比較敏感,但是就事論事,其實事情本身非常清楚。包括美國在內,目前全球創新融資機制上的核心困境越來越突出。過去二十年,美國高科技創業融資主要依賴三套渠道:一是硅谷風險投資體系,二是納斯達克 IPO,三是各類政府科研撥款與創新激勵計劃。但這三者都有各自的局限:VC 逐漸向后期項目集中,早期融資瓶頸日益嚴重;IPO 門檻過高,很多技術項目未成熟即被淘汰;而政府激勵往往效率低下,周期冗長。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曾經提供過一次短暫的融資平權實驗。它允許項目通過發行通證直接面向全球投資者和項目的最終用戶融資,不依賴于傳統金融中介。但由于監管缺失與濫用頻發,這套機制在 2018 年后幾乎被判死刑。

特朗普加密團隊當中的一個重要成員是 SEC 的委員 Hester Pierce,她是《加密避風港》方案的提出者。她一直致力于通過創建一個新的監管框架,恢復 ICO 的某種合法性。不是回到原始野蠻生長狀態,而是建立在“透明 + 審批 + 披露”基礎上的“新型 ICO”體系。其核心在于:

- 通證發行必須錨定于實際產品、資產或現金流,避免虛空代幣泛濫;

- 發行人需在 SEC 或 CFTC 登記注冊,但享受放松的輕合規待遇;

- 項目可面向合格投資者或境外用戶進行鏈上募資,繞開傳統二級市場發行流程;

- 發行收入必須用于美國本土技術、制造、基礎設施項目,配合特朗普“再工業化”主線。

這樣的制度設計,其實更接近“監管版 Kickstarter + 數字債券 + 去中介發行”三者的結合,是一次對美國風險融資技術棧的重構嘗試。

邵:聽起來,這一機制一旦建立,不只是加密行業受益,整個美國產業融資體系都有可能被重塑?

孟:可以這么說。如果鏈上融資與鏈上資產發行能被制度性納入合規路徑,那么“創新-融資-流通”的周期將被大幅縮短。

更關鍵的是,這種機制天然更適配 Web3、AI、能源科技等前沿行業,它們的特點是早期資本需求高、傳統投資人理解門檻高、融資節奏與周期不匹配。而鏈上募資+穩定幣結算+全球流動,將極大釋放中長尾項目的融資能力。

最終,這也將使“在美國注冊 + 用美元穩定幣發行 + 向全球投資者募資”成為新范式,從而進一步鞏固美國在技術、資本和敘事三位一體的主導權。反過來,面向您剛才所說的“鞏固美元地位”的邏輯,似乎也可以認為,通過這種方式,將美國高科技產業、美國的創新制度也演變為美元的支撐基礎,并且通過美元流通的原子化、分散化,削弱其他地緣政治對手對于這一過程的干預和能力。

邵:你說的可能還不是終局,終局可能是一切證券市場的消亡,包括今天的數字資產交易所。

孟:從技術上說的確指向您說的這個局面。

三、挑戰:制度內耗與合規剛性

孟:總體來說我認為這套新政在理論上確實邏輯自洽,策略上也具有高度的政治計算。但回到現實,它真的有可能成功嗎?阻力在哪里?您久居美國,對此是什么看法?

邵:這是一個關鍵問題。任何政策的執行都取決于制度、政治和技術三方面的條件是否成熟。就特朗普的加密新政而言,它的最大挑戰在于“制度慣性”、“監管內斗”與“合規剛性”的多重約束。

我們可以具體拆解風險如下:

首先,美國當前的監管體系本身是碎片化的。SEC 和 CFTC 對于數字資產的監管邊界爭議由來已久,彼此對“什么是證券、什么是商品”各執一詞。如果沒有總統層級的強力介入,這種制度內耗很難打破。

其次,加密資產在美國兩黨間依然存在認知分裂。雖然共和黨內部對加密更友好,但民主黨陣營仍然保留極高的警惕態度,尤其是參議院金融委員會與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中主張“加密等于金融不穩定”的聲音居多。這意味著即使特朗普連任,在國會層面推進相關立法也絕非易事。

第三,技術與金融基礎設施的成熟度尚有差距。鏈上 RWA、穩定幣全球清算網絡、合規錢包體系,這些構想都在推進中,但尚未形成可以承載大規模金融活動的主權級平臺。現有的鏈上金融生態(DeFi)并不具備制度性穩定性。

但我認為最難突破的一環,是美國一貫嚴格的反洗錢(AML)與反恐融資(CFT)監管原則。這一原則是美元成為全球主權貨幣的基礎信念之一,其硬度高于短期政治目標。任何繞開銀行體系、走向鏈上的資金流動機制,一旦放松 KYC、身份識別、資金來源追蹤,都會觸發財政部、FinCEN、甚至國家安全機構的強烈反彈。

換句話說,特朗普團隊若要推動穩定幣、RWA 與新型 ICO 的合法化,必須同時構建一套“鏈上可審計、可追責”的合規基礎設施。這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治理挑戰。一旦落地失控,任何一起“鏈上美元參與恐怖融資”的案例,都可能導致整個新政遭到激烈的反對,甚至夭折。

此外,來自傳統金融行業的抵觸也不可忽視。大型銀行與金融服務機構對“去中介化的美元再發行”極度敏感。他們會擔心自身結算、托管、KYC 等業務被削弱。這種行業層面的既得利益抵抗,將在政策推進過程中形成不容低估的阻力。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全球對美元的信任并非無限可延續。哪怕美國構建了一個完美的鏈上金融敘事,如果在政治穩定性、債務治理、外交政策上繼續走向極化,外部投資者依然可能選擇觀望。

孟:看來,這一政策的成敗高度依賴于特朗普能否實現“政治協調能力最大化”?他現在二次入主白宮,并組建了一支高度整合的政策執行團隊,確實可能在兩年內推動這套框架基本成型。但這需要總統、財政部、商品期貨委員會(CFTC)、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聯邦儲備系統(Fed)、金融犯罪執法網絡(FinCEN)等關鍵機構形成非常規的協作狀態,這在過去是極其罕見的。

邵:從更現實的角度看,我認為這個新政完全落地的可能性不超過 50%,但其部分實施、逐步形成市場預期和戰略慣性的可能性超過 70%。也就是說,即使最終沒有形成完整法律制度,只要有足夠多的資本、機構、開發者開始押注這一方向,美國就已完成對加密金融全球資源的重新吸附。

四、其他經濟體的被動應對與策略選擇

孟:看來我們都同意,這套新政的中期目標,是用鏈上美元重構全球資產投資路徑,那對美國之外的主要經濟體而言,這其實是一種金融主權的再挑戰。你認為他們會如何回應?

邵:這種回應很可能是“被動起步,主動防御”。目前來看,無論是中國、歐盟,還是日韓等區域性強國,對特朗普新政的理解仍處于早期階段。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特朗普初返白宮,這套戰略是否持續仍有不確定性;其二,鏈上金融仍被許多國家視為“技術異類”或“風險資產”;其三,穩定幣、RWA 和鏈上融資,在多數法幣監管體系中仍是模糊地帶。

但如果美國借助鏈上美元、鏈上資產和新型 ICO 形成一個開放式金融平臺,把全球投資者“吸引到鏈上來購買美債、投美股、融資美元”,那么其他國家的資本管控能力、貨幣調控能力、甚至產業金融主導權都會受到挑戰。

我們可以分國家看。

先說中國。

對中國來說,特朗普加密新政可能帶來三個層面的壓力。

第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進一步承壓。當前人民幣跨境使用主要依賴國家主導的貿易結算框架和離岸清算網絡,而美國鏈上美元機制一旦成型,將以“技術誘導型便利性”侵蝕人民幣的邊際空間,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沿線、中東、拉美等地區。

第二,資本管制的技術繞行通道將增多。穩定幣和鏈上美債一旦獲得清晰合規身份,個人與企業通過非官方錢包與協議訪問美元資產將成為現實。這將對中國現有的跨境金融監管體系形成結構性挑戰。

第三,產業鏈融資主權可能被動遷移。如果高新技術企業開始在“鏈上募資”,無論是在美國注冊殼公司還是發行 RWA,中國政府將很難掌握這些融資行為的節奏和去向。

當然,中國的反應也不會缺席。我預計未來中國會從兩條線應對:

一是強化央行數字貨幣(e-CNY)與跨境支付聯通,構建“合規型人民幣鏈上金融體系”,以形成監管可控的替代方案;

二是從制度上封堵鏈上美元在本土的傳播路徑,包括限制錢包、鏈上資產接入國內市場,強化反洗錢與資金來源要求。

孟:那歐盟會怎么反應?他們在加密領域的政策似乎更加開放?

邵:歐盟的思路確實更技術中性,但同樣面臨結構性被動。MICA(歐洲加密資產市場法案)在試圖建立一套統一監管框架,這為鏈上資產和穩定幣提供了合規路徑。但問題是,歐元并不具備全球金融主導貨幣的吸引力,它缺乏錨定性資產、全球性清算網絡與風險容忍能力。因此即使歐洲鼓勵鏈上金融,也很可能淪為美元穩定幣的流通渠道而非歐元穩定幣的生態中心。

如果特朗普新政推進順利,歐盟面臨的戰略選擇只有兩個:一是參與并依附于美國主導的鏈上美元體系,以保住本地技術與機構在鏈上金融中的角色;二是強化歐洲央行對加密資產的監管主導力,打造一種“受控合規 + 本幣優先”的政策組合,試圖讓歐元在鏈上獲得獨立主權。

無論選擇哪條路,歐盟的被動性已經注定。真正的變量只剩“如何少輸”,而不是“是否主導”。

孟:我想目前世界各國可能要首先克服的是一種政策麻木。過去十年,圍繞加密技術,多個國家都推動了數輪嘗試,結果總體來說是不太理想。因此這次特朗普的新政,大多數國家似乎還在觀望,也許還報以僥幸心理,即看看特氏是不是虛張聲勢,或者淺嘗輒止。但從您所描述的政策邏輯,特氏的加密新政是其總體戰略目標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應該放棄對其決心的懷疑,轉而開始考慮其政策后果和應對策略。

五、AI + Crypto 可能會產生意外

邵:我們已經從金融、監管、國際格局等多個維度討論了特朗普加密新政的邏輯和影響。但我始終覺得,還有一個更大的技術背景尚未被充分提及,那就是 AI。

孟:您說得很對。特朗普的這套加密新政并不是發生在技術演變的平緩期,而是在 AI 加速突破、技術棧結構性重構、全球技術經濟激流勇進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我們必須認識到,AI 與加密之間的互動正在釋放出一種新的系統性可能性:鏈上身份、鏈上資產、鏈上支付,與大規模自我驅動的 AI Agent 相結合,正在重寫“組織的邊界”與“交易的結構”。

我記得幾年前,朱嘉明先生在認真研究過區塊鏈技術的特點之后,曾經提出過一個猜想,即歷史地來看,區塊鏈和加密技術可能不是給人用的,而是給 AI 用的。但當時我們無法具象化這一猜想。現在隨著 AI 的突飛猛進,這個圖景已經變得越來越清晰。

最直觀的例子是:眾多 AI Agent 可以擁有加密錢包、執行合約邏輯、在沒有人類干預的情況下通過鏈上協議完成跨平臺、跨語言、跨業務系統的任務協同。它們可能代表個人、企業,甚至自治組織,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產分配、資源協調與信息治理。

從這個角度看,特朗普的加密新政,究其本意,可能也僅僅是一次關于美元全球再錨定的戰略嘗試,但在實踐中,很可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為 AI 時代的“鏈上基礎設施圖譜”提前鋪路。穩定幣、RWA、新型 ICO,本質上是將美元、美國資產、美國創新能力轉化為 AI 可調用的數字資源單元。而鏈上的清結算機制,則是為這些 AI 系統構建了一個無需許可的價值協作層。

邵:我想再往前走一步。從現實應用的角度講,AI 和加密技術的結合,并不像自動駕駛那樣容易找到封閉測試場景。自動駕駛可以在封閉道路、限定城市測試,但加密系統作為價值轉移與協作協議,其本質決定了它需要真實的開放網絡環境來驗證有效性,因此迄今難以大規模“預演”。這是十年來絕大多數通證經濟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或許,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企業內部的“模擬市場機制”。也就是說,在大型組織或工廠內部管理系統中,尤其是 ERP 系統中的“內部結算機制”,恰恰可能成為加密系統的“測試田”。

設想一下,一個高度智能化、無人化的制造工廠,其生產環節、設備調度、原料采購、能源分配等,越來越多由 AI 決策執行。這時候,如果引入可編程支付與結算邏輯,讓機器之間通過穩定幣進行資源定價與支付,就能模擬出一個“機器內經濟體”。這不僅是加密的自然落點,也為 AI 帶來了一個無需依賴人類賬戶體系的運行機制。

換句話說,“數字工廠”將成為加密技術與 AI 結合的理想實驗場。這是一個典型的機器世界,具備結構封閉、參與主體高度自動化、行為高度可審計的特點。它有望率先實現一種“內生的金融秩序”:機器用機器的方式進行價值交換,算法用合約的方式約束資源分配。這不僅將重構“人機協作”的邊界,更可能催生一種基于鏈上身份和流通的企業治理新范式。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在文章前面談到的“重振美國制造”,其實也值得重新定義。傳統意義上的“制造業回流”關注的是工廠地點、產業鏈布局和就業機會,但未來的“制造”,或許是“算力驅動的自動化產能”與“數字智能系統”的組合。美國所追求的制造優勢,將不僅是物理產業的重構,更是以數字孿生系統為基礎的治理模型領先權。

而加密技術,正是“數字孿生戰略”中金融秩序部分的底層協議選擇。在最初階段,它確實是服務于智能制造的數據可驗證、流程可追蹤、交易可清算;但隨著 AI 融入,它逐步演變為全鏈路自治系統中的清結算核心。這是比智能制造更宏大的命題,是國家層面的數字秩序再造問題。

孟:這種趨勢一旦啟動,將大幅降低全網范圍內的協作摩擦,使得創新不再依賴組織架構或法理主體,而是基于“Agent + 合約 + 數據”的即時組合邏輯。

更值得深入想象的,是 AI 與加密技術深度融合后構建的新型經濟秩序。今天,AI 之間的協作、知識分享與資源配置,仍然高度依賴人類預設路徑和傳統支付基礎設施,例如信用卡結算、API 授權、賬戶體系等。這些方式天然存在組織邊界、流動摩擦和結算延遲。

但未來,當 AI Agents 擁有自主的錢包、可以在鏈上執行智能合約、通過數字資產進行實時支付,它們將無需人類干預即可彼此協調任務、調配資源,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機器間市場”。這種機制將使得數十億甚至上萬億的智能體在無中心調度的情況下,自發形成井然有序的經濟協作網絡。這種跨越一切組織邊界、代碼即規則的自動化協作,不僅將極大釋放智能體之間的生產力潛力,也將催生全新形態的產業分工、鏈上治理與社會結構。某種意義上,它預示著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機器主導的新經濟階段,其復雜性、創造力乃至失控風險,都遠超當今任何已有體系。

換句話說,我們可能正站在一次系統級創新涌現的邊緣——一個可能通向技術奇點的臨界結構正在形成。特朗普或許未必完全理解這套技術演化的深層邏輯,但他的政策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率先推動了一場底層規則重寫的實驗。這些政策可能未必完整落地,但已經引發全球金融技術與政策架構的重新評估。接下來幾年內,我們將看到更多經濟體被迫給出自己的回應。

熱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快播电影网日韩新片| 五月天婷婷亚洲| 特区爱奴在线观看| 国产xxxx做受视频| 99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社区在线观看| ljr绿巨人地址| 扁豆传媒网站免费进入| 人妻少妇边接电话边娇喘| 天天影视色香欲性综合网网站| 天天拍天天干天天操|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精品| 日韩欧国产精品一区综合无码|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另类春色| 男人添女人下部高潮全视频| 国产成年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97精品免费视频| 好男人在线神马影视在线观看www| 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狠狠噜狠狠狠狠丁香五月| 又粗又长又硬太爽了视频快来| 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盘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国产玉足榨精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 99精品国产第一福利网站|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年人电影网站| 色哟哟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毛片手机在线观看|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拍| jizz18高清视频| 韩国三级在线高速影院| 日韩女同互慰专区| 亚欧洲精品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精品| 亚洲第一页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