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uke,火星財經
在加密貨幣這片喧囂的江湖中,Berachain 憑借其獨特的 Proof of Liquidity(PoL)共識機制和三代幣模型(BERA、BGT 和 HONEY),這個新興的 layer-1 區塊鏈項目迅速吸引了無數目光。最近一周,Berachain 更是躋身凈流入排名前列的鏈,與 Arbitrum 和 Solana 等巨頭并肩,顯示出其吸金能力。然而,表面的風光掩蓋不了社區內部的暗流涌動。FUD 的情緒如陰云般籠罩,源于對代幣分配不公和內幕交易的質疑。故事的開端,就從這團疑云說起。
Berachain 的主網啟動和 BERA 代幣的空投本應是社區的狂歡節,但現實卻像一盆冷水潑下。空投后,BERA 價格從日內高點暴跌超過 50%,社區的興奮迅速轉為憤怒。有人開始翻查鏈上數據,試圖找出價格崩盤的真相,結果卻揭開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秘密:所謂的「老鼠倉」。
「老鼠倉」在加密圈中是個不太光彩的詞,常用來形容那些由內幕人士或 VC 控制的賬戶,它們在項目早期拿到代幣后迅速拋售套現。據 X 平臺上的社區帖子,一個典型案例浮出水面:地址 0xbdd634C93482E55361DF328023758Eaf9B3aFc28 在沒有任何測試網或主網交易記錄、沒有任何 NFT 的情況下,收到了 45,000 個 BERA 的空投,隨后立即將這些代幣存入 Binance。進一步的調查顯示,類似這樣的「三無地址」——無 NFT、無測試網數據、無主網數據——目前已發現約 600 個,且數量還在增加。
這些地址的行為模式高度一致:拿到空投后立刻拋售,幾乎沒有掩飾。這種赤裸裸的套現行為讓社區懷疑,這些可能是項目方或 VC 預留的賬戶,用來在市場高點迅速變現。而更令人不安的是,Berachain 的代幣經濟模型似乎為這種行為開了綠燈。項目將 35% 的 BERA 代幣分配給了私人投資者和內部人員,這些持有者可以通過質押鎖定的 BERA 代幣賺取 BGT(治理代幣),再將 BGT 銷毀為 BERA 并出售。這種機制形成了一個循環,早期投資者可以持續生成并拋售代幣,對市場造成持續的賣壓。
社區的憤怒可想而知。一邊是辛辛苦苦參與測試網的普通用戶,另一邊卻是坐享其成的「老鼠倉」賬戶,這種不公讓許多人對 Berachain 的初心產生了懷疑。
眼看社區的不滿愈演愈烈,Berachain 的匿名聯合創始人 Smokey the Bera 不得不出面回應。在 3 月 5 日接受 Un Chained 采訪時,Smokey 坦言:「我不認為社區的批評完全錯誤。如果能重來一次,而且團隊能從零開始,我們可能不會把那么多的供應賣給風險投資公司?!顾M一步解釋,2022 年初的種子輪融資是在項目尚未起飛時完成的,當時團隊并未預料到 Berachain 會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因此將大量代幣賣給了 VC。
為了平息眾怒,Smokey 還拋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我們一直在努力回購種子輪及 A 輪等輪次的供應,盡量減少社區遭受的稀釋?!惯@番話聽起來頗有悔意,似乎表明項目方愿意為過去的決策買單。
然而,社區卻并未因此釋懷。Smokey 的回應雖然看似誠懇,卻被許多人視為一次「事后合理化」的公關表演。社區聽到了項目方的聲音,但從回應中,他們似乎又沒有聽到真正的反思?!溉绻苤貋怼惯@句輕飄飄的話,更像是一個假設性的托辭,而非直面問題的態度。正如一位社區成員所言:「這跟渣男懺悔有什么區別?一句『如果能重來』,就把責任推得一干二凈?!?/p>
在心理學上,這種表態被稱為「反事實思維」和「認知解離」——通過假設一個不可能的場景(重來一次),弱化自己的責任,讓錯誤顯得不再重要。正確的反思應當是坦誠當時的決策動機,比如承認這是急功近利的選擇,而不是用假設性的話術博取同情。
Smokey 提到的回購計劃本應是安撫社區的良藥,卻反而成了新的爭議焦點。社區的第一反應是:「回購的資金從哪里來?」如果資金來源于增發代幣或用戶貢獻,那不過是讓社區再次為 VC 的套現買單,偷梁換柱而已。這種「象征性補償」在心理學上同樣有跡可循——通過一個看似積極的姿態掩蓋問題,卻不提供真正的等價回報。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Berachain 的代幣經濟模型和解鎖模式早已埋下了隱患。據了解,項目一級融資的最后一輪估值約為 15 億美元,而當前完全稀釋估值(FDV)達到 40 億美元。即使在開盤高點后價格暴跌,早期投資人依然賺了 2 倍以上的回報。對于 VC 來說,TGE(代幣生成事件)之后,他們就已經站在了散戶的對立面,成為市場的拋壓源。社區逐漸形成共識:這種「VC 幣」的模式本質上是以出貨為目標,哪怕后續生態飛輪跑起來,也不過是為 VC 提供更高的賣出價。
看看數據吧。BERA 預計每年 10% 的通脹率,加上內部人員通過質押機制持續生成可拋售的代幣,這種模型注定會稀釋散戶的利益。社區甚至質疑:「說好的 Bera(3,3) 呢?」——指的是項目早期宣傳的公平分配理念,如今看來更像一句空話。一位用戶在 X 上評論:「看了分析,我更相信他們不是在反思,而是利用公關把代幣賣到更高價格?!喝绻苤貋怼缓突刭徲媱澆贿^是煙幕,最終還是讓社區接盤?!?/p>
這種模式并非 Berachain 獨有。Aptos、Sei Network、Starknet 等 VC 重倉項目都曾面臨類似批評:早期投資人通過不透明的分配和高解鎖比例迅速套現,留下散戶面對崩盤的市場。Berachain 不過是這一現象的最新案例。
盡管如此,也有人為項目辯護。Hack VC 的 Ed Roman 曾表示,FDV 是由市場決定的,Berachain 的流通供應量(21%)高于 Starkware(7.28%)和 Sui(5%),不應全盤否定。但這種辯解并未打消社區的疑慮,因為問題的核心不在于流通比例,而在于分配的公平性和經濟模型的設計初衷。
Berachain 的故事還未完結。它的 PoL 機制和生態潛力依然讓人期待,但眼下的爭議卻如同一場大考,考驗著項目方的誠意和能力。Smokey 的懺悔是第一步,但如果止于口頭承諾,而無具體的行動和透明的披露,社區的信任只會繼續流失。
在去中心化的世界里,社區是真正的王者。Berachain 能否走出「老鼠倉」疑云,擺脫「VC 幣」的罵名,取決于它是否愿意直面錯誤,重新設計一個公平的未來。否則,這顆新星可能只會曇花一現,成為加密史上又一個急功近利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