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網消息:“針對加密貨幣價格波動較大的缺陷,一些商業機構推出所謂“穩定幣”,試圖通過與主權貨幣或相關資產錨定來維持幣值穩定。有的商業機構計劃推出全球性穩定幣,將給國際貨幣體系、支付清算體系、貨幣政策、跨境資本流動管理等帶來諸多風險和挑戰。”
2021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組發布的《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中對于穩定幣的發展有著這樣的描述。加密貨幣特別是全球性穩定幣發展迅速,對全球各國政府的鑄幣權帶來挑戰,這也成為了中國發展數字人民幣的一個基本背景。
不久之后,2021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外匯局等十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將加密數字貨幣相關業務定性為非法金融活動。
彼時,許多人認為,數字人民幣與穩定幣的對抗已經結束,起碼在中國大陸境內是如此。然而時過境遷,全球地緣政治急劇變化,小額貿易突飛猛進,數字支付業態發生了巨大變化。數字人民幣與穩定幣之戰才剛剛開始。
穩定幣的崛起
穩定幣最初是對接Web3的貨幣形式,法幣兌換穩定幣之后,才能更加便利的進行虛擬資產的交易。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穩定幣支付,擁有結算速度快、成本低、透明等優點,使得擁有傳統支付視角的支付從業者發現了其在現實世界中的支付價值。越來越多的穩定幣支付被應用于貨物貿易、零售支付當中,這不乏傳統支付巨頭的參與。
2021年Q1,Visa公布加密貨幣計劃,計劃與錢包和交易所合作,以使Visa用戶能夠購買加密資產,并允許用戶使用法幣購買加密貨幣或將加密貨幣兌現法幣。2021年11月,萬事達卡與三家加密貨幣服務提供商合作開發加密支付卡。萬事達卡擴大其“Engage”計劃,幫助企業將加密貨幣卡推向市場。
兩大國際卡組織加持下,包括Block(原Square)、Stripe、PayPal、Nuvei等支付企業開始對穩定幣支付表現積極的參與態度,并且開展了實際的業務動作參與穩定幣發展浪潮。
近年,部分國家或地區的政府對加密貨幣市場發展也表現了更加積極的態度。
近期,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表示,穩定幣有可能成為一種被廣泛采用的支付手段。只要有監管規定防止加密資產偏離其掛鉤價值,穩定幣就具有巨大的潛力。
此外,中國香港則在積極推動制定《穩定幣條例草案》,預計2025年將發布,這是對穩定幣支付的認可與規范。
2024年12月30日,歐盟《加密資產市場(MiCA)》正式生效,歐元穩定幣已經迎來認可。
從市場融資方面來看也較為積極,相關調研報道顯示,2024年,東南亞的加密貨幣公司籌集了3.25億美元融資,整體增長20%。
作為全球商品工廠的中國,出海企業也感受到了穩定幣支付的影響,許多甲方要求進行穩定幣支付的情況下,在海外完成穩定幣結算也成為了新常態。此外,移動支付網了解到,經貿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監管部門,對于穩定幣業態的態度也較為開放,以利好實體經貿發展為前提,氣氛相對沒那么緊張。
然而,對于穩定幣,中國大陸整體的環境仍然是嚴管。
穩定幣的禁區
自從“反電詐”成為國策以來,以USDT穩定幣支付為洗錢手段的新聞層出不窮,USDT等穩定幣也成為了地下錢莊常見的承兌方式。
“不要做任何與人民幣相關的穩定幣承兌業務。”一個密切觀察穩定幣市場發展的行業人士向移動支付網透露。
2023年5月,與離岸人民幣1:1掛鉤的CNHC穩定幣的發行方CNHCGroup (后更名為Trust Reserve)團隊自5月29日下午起失聯,彼時多個消息人士透露,該團隊已被警方帶走拘留,部分員工家屬已收到通知。
根據官方信息,Trust Reserve旗下產品有離岸人民幣穩定幣CNHC和港元穩定幣HKDC。知情人士表示,該公司的穩定幣業務實際上尚未大規模推廣,但公司另有跨境支付業務,或許涉案是受支付業務影響。
此事在行業內掀起了軒然大波,這也表明了穩定幣與人民幣的承兌業務在中國內地是禁區。
2024年12月,多個權威媒體報道了一起涉及穩定幣的非法經營罪案。三個“95后”小伙利用虛擬貨幣提供跨境兌換及支付服務賺取匯率差,實現外匯和人民幣的價值轉換,屬于變相買賣外匯,構成非法經營罪。該三人被法院以非法經營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至一年六個月,各并處罰金。
這一案件也更加清晰的劃定了穩定幣不能承兌人民幣的監管紅線。
此外,近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銀行外匯風險交易報告管理辦法(試行)》,將虛擬貨幣非法跨境金融活動列入外匯風險交易行為中,一同被列入的還包括虛假貿易、虛假投融資、地下錢莊、跨境賭博、騙取出口退稅。
銀行發現或者有合理理由懷疑本行境內、境外機構和個人客戶存在這些外匯風險交易行為的,應當監測外匯風險交易信息,報送外匯風險交易報告。
1月13日召開的全國檢察長會議明確,檢察機關將加大懲治洗錢犯罪力度,依法打擊利用虛擬貨幣非法向境外轉移資產犯罪活動。
中國大陸境內儼然成為了穩定幣的禁區,數字人民幣在近年獲得了快速發展,然而與穩定幣的競爭也才剛開始。
數字人民幣的跨境探索
2022年的調研數據顯示,全球現在有105個國家和地區都在探索自己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其中已經有10個國家和地區正式推行了自家的央行數字貨幣,而且大多是小體量國家。
2023年,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布的2022年央行數字貨幣與加密產業調查報告顯示,預計到2030年,可能會有15個零售和9個批發CBDC公開流通。
這表明了全球CBDC的研發和發行是緩慢的,發達國家和大型經濟體在CBDC方面更加謹慎。
而數字人民幣的研究進展在全球范圍內遙遙領先的存在。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7月末,數字人民幣App累計開立個人錢包1.8億個,試點地區累計交易金額7.3萬億元。
數字人民幣的使用體量已經足夠大,但由于缺乏成熟的盈利機制,產業的可持續性仍然備受考驗。特別是在中國內地,微信支付寶等支付服務已經覆蓋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數字人民幣使用率仍然不太樂觀。而跨境支付,則成為了數字人民幣可拓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2024年10月,歷經4年迭代發展,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數字人民幣參與的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下稱“貨幣橋”)項目已發展至各參與央行和貨幣當局可自主推進的階段,可順利從國際清算銀行(BIS)創新中心“畢業”。
在此之前,2024年6月6日,貨幣橋項目進入最小可行性產品(MVP)階段,各個參與方司法管轄區內的貨幣橋參與機構可結合實際,按照相應程序有序開展真實交易。
而目前,穩定幣在跨境支付領域的應用正在迅猛發展,這將對CBDC的跨境支付發展帶來一定沖擊。
2020年發布的《G20跨境支付路線圖》就表明了未來改善跨境支付的三個重要技術方向,分別是考慮新的多邊跨境支付平臺及部署、推動提升全球穩定幣的穩健性、加大對CBDC的探索和研究。
通俗來說,這三條路分別是搭建新SWIFT、穩定幣跨境支付、CBDC跨境支付。目前來看,穩定幣支付正脫穎而出。
從整體數據來看,據海外加密貨幣交易機構HashKey Group公布的一份數據,過去四年間,季度穩定幣轉賬量增長了十七倍。僅在2024年7月17日單日,全球整個穩定幣市場總交易量就達到870億美元,占整個加密貨幣市場交易量的91.7%,其中最大交易量穩定幣為USDT,達到83.3%。
從具體場景來看,PayPal允許Xoom開展跨境穩定幣支付業務、Nuvei為拉美商家提供穩定幣支付方案、Stripe允許使用其平臺的商家接受加密貨幣支付,這一系列的支付企業商業動作,都在各個層面透露出穩定幣正在滲透進零售商業的各個環節,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而作為CBDC試點佼佼者的數字人民幣,借助貨幣橋體系,也仍然在探索最小化商業過程中。即使未來跨境企業能夠直接的通過貨幣橋進行跨境收付款,可能也面臨企業對監管強度的擔憂問題。
當然,穩定幣現在也面臨合規挑戰,如何被各國或地區政府接受也是一大問題,好的方面是,新加坡、中國香港、歐盟以及特朗普上臺之后的美國,都將對穩定幣進行立法規范,以正其名。
值得一提的是,當下穩定幣市場99%以上均錨定美元,是不小的美債“蓄水池”,這也是美國對穩定幣持友好態度的一個重要原因。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其說數字人民幣對抗的是穩定幣,不如說是背后的美元體系。
新瓶裝舊酒,全球正激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