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區塊鏈騎士
Crypto資產領域目前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和“代理”(Agent)的概念非常著迷,“代理”據稱由Crypto資產“軌道”提供動力,并通過鏈上智能合約進行協調。
這不是一個好的方式,原因很簡單:我們無法在大語言模型(LLM)這種隨機流沙上構建“代理”。
LLM在創造性地生成想法和內容(如代碼)方面可以發揮作用,然而同樣的創造性會通過惡意的潛在行為(即欺騙)表現出來。
此外,討論量子計算(也就是邁向后量子Crypto和“面向未來的Crypto協議”)也成了一種時尚。
目前實施的橢圓曲線Crypto技術確實存在風險。
但是,剩余的大部分表面區域充其量只是受到多項式規模的威脅,而量子技術的應用很可能會導致水漲船高。
其關鍵在于:現實世界的量子計算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當我們被這些閃閃發光的新事物所吸引時,核心設計優先事項、選擇和權衡卻在不斷生銹,并有可能變得“足夠好”,而此時卻應該積極重新審視。
下面列舉了其中的10項:
1.社會共識。如果說Crypto生態系統中有什么不合時宜的話,那么“社會共識”這個概念就是最好的例子。社會共識是所謂的社區領袖管理其部族的方式;它在2025年的Crypto協議中沒有一席之地。
2.鏈上治理。繼社會共識之后,鏈上治理怎么了?太難了嗎?我們就這樣放棄了嗎?然而,我們相信我們可以在鏈上治理人工智能代理?
3.miner可提取的價值。現在是否可以接受miner和區塊提議者通過操縱區塊中交易的優先級、排除、重新排列或更改來攫取收入??
4.預言機問題。預言機問題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不再是一個技術問題,這是否已成為傳統智慧?這是向“權益證明”轉變的附帶損害嗎?這難道不是回到偽中心化的滑坡嗎?
5.中心化的穩定幣。說到中心化,中心化的穩定幣本質上不就是輕型CBDC嗎?既然Crypto資產的車輪是由(私有)中心化穩定幣潤滑的,為什么還要對(私有)中央銀行“兩面三刀”呢?
6.沒有所謂的結算層,也沒有所謂的L1和L2。任何鏈(包括所謂的L1和備選L1)都可以通過發布分類賬數據和部署橋接合約成為另一個鏈的L2。我們必須停止混淆,清理術語。
7.隱私。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失去了隱私保護的必要性。也許“隱私池”的概念正是Crypto協議最終平衡監管合規性和隱私的方式。
8.Rollup。實際上,Rollups就是迷你區塊鏈。遺憾的是,Rollups大多被忽視,而且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從multi-sig的rug-pulls到中心化排序器MEV和CR,以及兩者之間的所有問題。我們需要全面清理有關Rollup的術語和執行語義。
9.集中式記賬和區塊構建。隨著“權益證明”(Proof?of Stake)技術的發展,我們將不得不面對越來越多的合并。由于私人訂單流占據了主導地位,這將日益削弱對審查的抵制。這又把我們拉回了原點:無許可和無信任何去何從?還是只要數量增加,我們就不在乎?
10.公益資助。數字上升帶來了為公共產品提供資金的長期挑戰和問題。Crypto協議在為公共產品提供資金方面發揮著獨特而有意義的作用,而這一機會仍然是最重要的。我們需要提醒自己,這是一個高度優先的積壓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