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 運算目錄
以太坊作為區塊鏈技術領域的中流砥柱,其運算機制構成了其生態系統的核心驅動力。通過以太坊虛擬機 (EVM) 的強大功能,開發人員可以創建和部署分布式應用程序 (dApp),徹底改變各行業。
EVM以太坊網絡的中央處理單元,負責執行智能合約代碼。智能合約是存儲在區塊鏈上的自治程序,可根據預定義的規則自動執行任務。EVM 提供了一個安全可控的環境來執行這些合約,確保代碼可靠且不可篡改。
與任何計算系統一樣,以太坊運算也需要消耗資源。為了防止網絡上的濫用和擁塞,以太坊引入了燃料的概念。燃料是用于支付執行智能合約操作的費用。燃料價格根據網絡需求和操作的復雜性而動態調整,確保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
以太坊運算的革命性在于其去中心化的本質。所有運算都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節點網絡上,消除了單點故障的風險。這種去中心化架構確保了網絡的魯棒性和抗審查性,使其成為敏感數據和應用程序的理想平臺。
隨著以太坊生態系統的不斷發展,其運算能力也在不斷完善。更新的版本,如以太坊 2.0,引入了分片等技術,有望顯著提高吞吐量和可擴展性。這些進步將進一步推動以太坊在去中心化計算領域的主導地位。
以太坊(英語:Ethereum)是一個開源的有智能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平臺。
通過其專用加密貨幣以太幣(Ether,又稱“以太幣”)提供去中心化的虛擬機(稱為“以太虛擬機”Ethereum Virtual Machine)來處理點對點合約。
以太坊的概念首次在2013至2014年間由程序員Vitalik Buterin,受比特幣啟發后提出,大意為“下一代加密貨幣與去中心化應用平臺”,在2014年通過ICO眾籌得以開始發展。
2018年5月17日,中國正式發布首期全球公有鏈技術評估指數及排名,以太坊位列評估榜單第一位。
以太坊其實就是一個像比特幣一樣,以太坊是去中心化的,由全網共同記賬,賬本公開透明且不可竄改的虛擬幣種。
與比特幣不同的是,以太坊是可編程的區塊鏈,它提供了一套圖靈完備的腳本語言。
但是想要獲得區塊鏈,還是要通過使用哈魚礦工挖礦來獲取,但是也有很多人通過入手以太坊來獲取以太坊,但是那樣風險比較大!存在一定的風險!
比特幣采用的是SHA-256加密算法發,在挖礦的時候,比拼的是算力。
為了提高算力,比特幣經歷了CPU挖礦、GPU挖礦、FPGA挖礦和現在的ASIC礦機挖礦四個階段,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
以太坊采用的是Ethash加密算法,在挖礦的過程中,需要讀取內存并存儲DAG文件。
由于每一次讀取內存的帶寬都是有限的,而現有的計算機技術又很難在這個問題上有質的突破,所以無論如何提高計算機的運算效率,內存讀取效率仍然不會有很大的改觀。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以太坊的Ethash加密算法具有“抗ASIC性”.
加密算法的不同,導致了比特幣和以太坊的挖礦設備、算力規模差異很大。
目前,比特幣挖礦的、設備主要是專業化程度非常高的ASIC礦機,單臺礦機的算力最高達到了110T/s,全網算力的規模在120EH/s
以太坊的挖礦設備主要是顯卡礦機,專業化的ASIC礦機非常少,一方面是因為以太坊挖礦算法的“抗ASIC性”提高了研發ASIC礦機的門檻,另一方面是因為以太坊升級到2.0之后共識機制會轉型為PoS,礦機無法繼續挖礦。
和ASIC礦機相比,顯卡礦機在啊算力上相差了2個量級。
目前,主流的顯卡礦機(8卡)算力約為420MH/s,以太坊全網算力約為230TH/s.
從過去兩年的時間維度上看,比特幣的全網算力增長迅速,以太坊的全網算力增長相對緩慢。
比特幣的ASIC礦機被幾大礦機廠商所壟斷,礦工只能從市場上購買;以太坊的顯卡礦機,雖然也有專門的礦機廠商生產制造,礦工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DIY,從市場上購買配件然后自己組裝。